返回

线程学习基础(1):单线程爬虫和多线程爬虫的效率比照

发布时间:2023-04-03 09:11:51 314
# python# 爬虫# 数据库# 数据# 技术

(线程学习基础:单线程爬虫和多线程爬虫的效率比照)   学了一段日子的爬虫,开始进入并发编程的学习中,两三天内,对线程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进步。特别是在B站看到个别大佬的讲解,如获至宝,做笔记在这里,以方便后面复习使用。

1. 并发线程的需求

  为什么引入并发线程呢?

  • 一个网络爬虫,按顺序爬取花了1小时,采用并发下载减少到20分钟;
  • 一个APP应用,优化前每次打开页面需要3秒,采用异步并发提升到每次200毫秒;

  引入并发,就是为了提升程序运行速度。   学习并掌握并发编程,是高级别+高薪资程序员的必备能力

2. 线程提速方法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  • 多线程:threading,利用CPU和IO可以同时执行的原理,让CP不再干巴巴等IO完成
  • 多进程:multiprocessiong,利用多核CPU的能力,真正的并行执行任务
  • 异步IO:asyncio,在单线程利用CPU和IO同时执行的原理,实现函数异步执行

  具体实现的时候,就有如下模块和方法

  • 使用Lock对资源加锁,防止冲突访问
  • 使用Queue实现不同线程/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,实现生产者-消费者模式
  • 使用线程池Pool/进程池Pool,简化线程/进程的任务提交、等待结束、获取结果
  • 使用subprocess启动外部程序的进程,并进行输入输出交互

3. 如何选择并发编程的三种方式

  • 并发编程的三种方式——多线程Thread、多进程Process和多协程Coroutine

3.1 什么是CPU密集型计算、IO密集型计算?

3.1.1 CPU密集型(CPU-bound)

  • CPU密集型也叫计算密集型,是指I/O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CPU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处理,特点是CPU占用率相当高
  • 例如:压缩解压缩、加密解密正则表达式搜索

3.1.2 IO密集型(IO-bound)

  • lO密集型指的是系统运作大部分的状况是CPU在等I/O(硬盘/内存)的读/写操作,CPU占用率仍然较低
  • 例如:文件处理程序、网络爬虫程序、读写数据库程序

3.2 多线程Thread、多进程Process和多协程Coroutine对比

3.2.1 多线程Thread(threading)

  • 优点:相比进程,更轻量级占用资源少
  • 缺点:
    • 相比讲程:多线程只能并发执行,不能利用多CPU(GIL)
    • 相比协程:启动数目有限制,占用内存资源,有线程切换开销
  • 适用于:IO密集型计算、同时运行的任务数自要求不多

3.2.2 多进程Process(multiprocessing)

  • 优点:可以利用多核CPU并行运算
  • 缺点:占用资源最多、可启动数目比线程少
  • 适用于:CPU密集型计算

3.2.3 多协程 Coroutine(asyncio)

  • 优点:内存开销最少、启动协程数量最多
  • 缺点:支持的库有限制(aionttp vs requests、代码实现复杂
  • 适用于:IO密集型计算、需要超多任务运行、但有现成库支持的场景

3.3 怎样根据任务选择对应技术?

  • 如图展示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4. Python程序运行为何慢?

  • 头号嫌疑犯——全局解释器锁GIL

4.1 Python速度慢的两大原因

  • 相比C/C++/Java,Python甚至比C++慢100~200倍
  • 各大公司的推荐引擎、搜索引擎、存储引擎等底层都用C/C++
  • 两大大原因
  • 动态类型语言,边解释边执行
  • GIL无法利用多核CPU并发执行

4.2 GIL是什么?

  • 全局解释器锁(英语: GlobalInterpreter Lock,缩写GIL)
  • 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解释器用于同步线程的一种机制,它使得任何时刻仅有一个线程在执行。即便在多核心处理器上,使用 GIL的解释器也只允许同一时间执行一个线程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  • 由于GIL的存在,即使电脑有多核CPU,单个时刻也只能使用1个,相比并发加速的C++、Java慢

4.3 为什么有GIL这个东西?

  • 简而言之: Python设计初期,为了规避并发问题引入了GIL,现在想去除却去不掉了!
  • 为了解决多线程之间数据完整性和状态同步问题,Python中对象的管理,是使用引用计数器进行的,引用数为0则释放对象。
  • 以下图为例: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  • 这样看来,GIL确实有好处:简化了Python对共享资源的管理。

4.4 怎样规避GIL带来的限制?

  • 1、多线程 threading 机制依然是有用的,用于IO密集型计算。因为在 I/0 (read,write,send,recv,etc.)期间,线程会释放GIL,实现CPU和IO的并行因此多线程用于IO密集型计算依然可以大幅提升速度。但是多线程用于CPU密集型计算时,只会更加拖慢速度。
  • 2、使用multiprocessing 的多进程机制实现并行计算、利用多核CPU优势为了应对GIL的问题,Python提供了multiprocessing。

5. 多线程使用Python

5.1 Python创建多线程的方法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5.2 改写爬虫程序,变成多线程爬取

  • 写一个普通的爬虫程序
import requests

urls = [
    f"https://www.cnblogs.com/#p{page}"
    for page in range(1,51)
]

def draw(url):
    r = requests.get(url)    
    print(url, len(r.text))
    print(r.text)

draw(urls[0])
  • 导入requests模块,定义一个要爬取的地址列表,再定义一个爬虫函数,往函数里面代入参数运行。
  • 运行结果如图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  • 上面只是爬取了一个当前的网页页面,字数为70366。
  • 再看一个多线程式的爬虫程序。
import threading
import time
import requests

urls = [
    f"https://www.cnblogs.com/#p{page}"
    for page in range(1,51)
]

def draw(url):
    r = requests.get(url)
    print(url, len(r.text))

def single_thread():
    print("single_thread begin")
    for url in urls:
        draw(url)
    print("single_thread end")


def multi_thread():
    print("multi_thread begin")
    threads = []
    for url in urls:
        threads.append(
            threading.Thread(target=draw, args=(url,), end="")
        )
    print(len(threads))
    for thread in threads:
        thread.start()
        # thread.join()    # 如果join方法加在这里,又成了单线程的了

    for thread in threads:
        thread.join()

    print("multi_thread end")

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    # single_thread
    start = time.time()
    single_thread()
    end = time.time()
    print("single thread cost:", end - start, "seconds")
    singleTime = end - start

    # multi_thread
    start = time.time()
    multi_thread()
    end = time.time()
    print("multi thread cost:", end - start, "seconds")
    multiTime = end - start

    print(str(singleTime / multiTime) + 'times')
  • 上面代码,是爬取了50页的网页页面。
  • 开始,还是先定义爬取的函数draw,然后定义一个单线程的函数,再定义一个多线程的函数。
  • 为了方便截图,我在draw函数里面的打印参数里面加了去掉换行符的代码。
  • 运行结果如图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5.3 速度对比:单线程爬虫VS多线程爬虫

  • 上面主程序中,为了对比单线程爬虫VS多线程爬虫的速度,定义了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变量。
  • 然后分别对单线程爬虫和多线程爬虫运行时间进行对比,发现效率大大提高。速度差了将近十倍。
  • 那么,爬取成千成万甚至几十G的数据,就更显得多线程的威力了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图片及文字)均为互联网收集或者用户上传发布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!如有侵权或有涉及法律问题请联系我们。
举报
评论区(0)
按点赞数排序
用户头像
精选文章
thumb 中国研究员首次曝光美国国安局顶级后门—“方程式组织”
thumb 俄乌线上战争,网络攻击弥漫着数字硝烟
thumb 从网络安全角度了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相关事件时间线